栏目导航
“申遗”:全球化背景下的再地方化:以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客家
作者:曹晓佩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申遗 认同 再地方化 
描述:将“申遗”过程中一个传统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分析。关注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在遗产运动中是如何被强化、再造与展演的(第三章);同时,全球化的遗产运动将对地方社会结构与身份认同产生怎样的影响(第四章)。在“申遗”的刺激下当地人开始强调客家文化的价值,但这绝不单纯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的目的,经济利益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而国家权力对传统社区的介入又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洪坑客家民俗文化村——这个典型的社区中,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资本与当地的经济挂上钩,而权利的运作则自始至终伴随左右。(第五章) 结语部分,在田野调查理性与感性认知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做出以下思考:永定土楼的“申遗”,可以说是地方利用强化和重构自我历史和文化资源来突出自我的认同建构过程,而政治话语与权力的干涉下地方社会的失语、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遗产地社会的矛盾又伴随其中。
“焗”:粤西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
作者:邹伟全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婚姻 社会建构 妇女 客家 少数民族 村落  
描述:人数也很有限。在峰村,维持村落秩序的是客家人的社会与文化传统。一个建构与被建构的博弈过程蕴含其中。聚焦这样一个村落情境,立足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制度与地方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笔者试图探究:村落情境中捆绑式婚姻保持稳定的机制;农村婚迁妇女的生命历程及其对村落生活世界建构的意义;村落情境中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意义。 基于底层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视角,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参与观察,是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本文首先展现的是峰村的婚姻缔结状况以及妇女婚姻生活,接着从峰村人的生计和精神世界来揭示峰村人的内部建构。随后,考察峰村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发掘峰村人的内部建构机制。在此基础上,再反观峰村的被建构过程及展现正在进行的被建构现象,从中反映一个整体性意义的峰村。 “焗”源出当地人话语,本意是指一种利用蒸汽使密闭容器里的食物由生变熟的烹饪方式。其引申的含义可指向:一、积极意义的“焗”,指一种自洽的、缓慢的变化或调节过程,强调特定的时空氛围,即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而空间相对封闭。对于焗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只要是适合的对象,焗的效果将是正面的、积极的。二、消极意义的“焗”,强调的是一种受限制的状态或一种被动的状态转换过程。本文认为,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诸多层面大略带有以上所指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焗”的特点,主要涉及:村落整体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婚姻缔结、外来媳妇的生活适应、生计与精神世界、村落结构与秩序、村落的被建构过程。 在婚姻缔结上,村人曾经一度出现娶妻难的困境,他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非常规途径从外界获得新娘。如果可以选择,峰村人还是偏好在本地娶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峰村人的嫁娶状况回归到传统的偏好,而择偶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整体上峰村人对外来媳妇的认同与本地妇女的差别不大。除了外来媳妇在人数比例上占有一定优势以外,这还与峰村的客家人传统有关。妇女们的生活适应更多取决于她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如果她们主动融入,并不会受到多少外力的阻挡。妇女在峰村的生活适应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与她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峰村人的信仰实践还保持得比较好,整体上推崇循规蹈矩的传统。村人选择出外“做钱”和“在家”相结合的生活策略。虽然村中也出现个别道德失范的现象,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生存的压力而付出感情和道德的代价。人们主要还是依照传统的“差序格局”区分亲疏和进行交往。个人主体性与传统力量相辅相成。目前来说,村落传统对村人价值观的影响还是要比外界的影响更为强大。在村庄秩序上,峰村具有一种内聚力较强的自洽性。这种自洽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峰村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发展进度。纵观峰村的发展历程,峰村曾经遭遇若干次被建构。这些建构多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村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显得比较乏力。但是,另一方面,在被建构过程中,峰村人逐渐培育了冷静对待外部建构的理性态度。他们更加认识到村庄本身自主性的重要。 分析结果表明:一、峰村比较普遍存在的捆绑式婚姻自有其稳定性,这与个人心态、能力、婚姻缔结与解体机制及村落情境相关。二、虽然峰村因为外来媳妇的身份符号而被改变了原来的文化身份,但仅限于象征意义。妇女对于峰村社会的建构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践行中。在村落的父系家族制度下,妇女的力量更多地隐藏在她们的非正规角色中。三、峰村的被建构是一种基于非整体性的发展观上的不彻底的建构。在村落情境中,村人的发展诉求更多地体现在家庭和生活的层面。沿袭“社会工程”思维的发展措施往往只是能够给村庄带来暂时的经济收益而已。因此,这样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作用,难以超越村落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对于村落生长既有的意义。
“客家筝”形成略考
作者:巫宇军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筝 流派形成 何育斋 罗九香 大埔 
描述:论文第一节,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从乐学上分析广东汉乐丝弦乐、大埔戏剧音乐和民间小调与“客家筝”的渊源关系。第二层为社会人文动因考,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节,深入剖析了“客家筝”的产生与历史、地理、文化、时代等社会人文诸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层为人物考,包括论文第六、七、八节,重点研究了何育斋、罗九香对“客家筝”形成的主要贡献,梳理了1950年以前大埔筝乐传承脉络。第四层为美学思想考,包括论文第九节,本节先分析“客家筝”与其它传统筝派风格之差异,进而探讨导致“客家筝”风格独特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审美追求的与众不同。
“千里客家长廊”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作者:郭武飘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文化 旅游合作 千里客家长廊 
描述:广深珠、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地旅游合作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按照全面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打造千里客家长廊。本文还重点探讨了千里客家长廊区域旅游合作的营销策略。在整合闽粤赣丰富的客家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为开展千里客家长廊区域旅游合作项目,从实质上推动三省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措施与具体思路,力求让广大游客在旅游历程中,了解客家迁徙历史,感受客家文化精神,探寻客家文化脉络。 打造千里客家长廊,对推动我省建设旅游强省与文化大省,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推动我国当代主流价值理念的构建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今后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合作层次与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Interleukin-4 promoter基因多型性,霉
作者:刘宜萍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气喘 Interleukin 4 promote 基因多型性 霉斑 霉味 交互作用 
描述:究目的為1、了解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以及外籍配偶之子女,其氣喘盛行率的情形。2、評估可能影響孩童期間氣喘發展的環境危險因子。3、評估雙親患有異位性疾病是否是造成氣喘的另ㄧ項因子。4、探討學童氣喘中,所處的環境因子及雙親患有異位性疾病的獨立及交互作用;第二階段為配對型的病例對照研究,研究目的為5、了解居家霉斑或霉味是否為造成學童氣喘的危險因子。6、比較interkeukein-4 promoter 基因型於病例組與對照組間的差異。7、評估學童氣喘於居家霉斑或霉味與IL-4 promoter間獨立與交互作用。 首先,本研究調查之地區於台灣北部4所小學,並招募了1922位學童。本研究使用國際過敏性疾病標準化問卷(ISAAC-C)評估環境因子之獨立及交互作用,並以雙親是否患有異位性疾病作為遺傳因子進行分析。第二階段,進行配對的病例對照研究,病例組與對照組是從參與調查的學童中選取。此部份是以年齡及性別作為條件,進行1:2的配對,最後總共有188位氣喘學童及376位對照組。本研究以口腔黏膜細胞之DNA以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及限制片段長度多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進行Interleukin-4(IL-4) promoter基因多型性分析,環境因子以家中是否有霉斑以及是否聞到發霉味道進行研究分析。 在橫斷型研究發現,儘管氣喘盛行率在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原住民間皆無顯著差異(p0.05),但外籍配偶所生之子女較其他族群有較高的危險性患有氣喘。經由邏輯斯迴歸調整干擾因子後,雙親患有氣喘(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5.30,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3.45-8.15))以及家中有霉味(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1.60,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1.15-2.24))或家中有霉斑(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1.43,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1.04-1.96))。在進行雙親患有氣喘及暴露霉斑或霉味的交互作用中發現,雙親患有氣喘及暴露霉味的觀察值暴露勝算比(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8.98,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4.72-17.1));雙親患有氣喘及暴露霉斑的觀察值暴露勝算比(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8.31,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4.81-14.4))。雙親患有氣喘及暴露霉味的期望值暴露勝算比為5.31,雙親患有氣喘及暴露霉斑的期望值暴露勝算比為4.03。兩者觀察值的暴露勝算比皆高於期望值,因此有交互作用的關係。 在配對的病例對照研究中,氣喘與家中暴露霉斑(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1.66,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1.05-2.63))及霉味(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1.92,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1.25-2.95))有關。比較IL-4 promoter基因型,基因型CT與家中暴露霉斑(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2.43,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1.24-4.77))及霉味(調整後的暴露勝算比(aOR)=2.17,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95%CI=1.07-4.41))比TT基因型沒暴露霉斑或霉味有顯著的危險性。本研究結果建議雙親患有氣喘以及學童暴露居家霉斑或霉味與氣喘有關且雙親患有氣喘及學童暴露霉斑或霉味有交互作用的關係。在基因分析方面,本研究並未發現IL-4 promoter基因與學童氣喘有關。然而若學童基因型為CT且家中暴露霉斑及霉味者比學童其基因型為TT且無暴露霉斑或霉味者,有明顯增加氣喘的危險性。
HLA-A、-B、-DRB1对偶基因与单套型频率估计:以慈
作者:林雅惠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HLA alleles Haplotypes Taiwanese HLA 对偶基因 单套型 台湾人 
描述:資料的樣本有77位(0.16 %),所以同時提供雙親資料且父母同族的數量則有61位(0.13 %)。本研究中我們估計台灣四個族群的HLA-A、-B、-DRB1對偶基因與3-locus單套型頻率。我們發現在台灣族群中共有51種HLA-A、121種-B、53種-DRB1之對偶基因。閩南、客家與外省最常見的前兩名HLA-A對偶基因分別為A*1101 (23.93 %、24.47 %、21.83 %)與A*2402(15.95 %、16.54 %、16.14 %)兩種。但A*2402(35.41 %)是原住民族群中最常見的HLA-A對偶基因,次之才為A*1101(15.88 %);而B*4001(18.67 %、17.40 %、15.20 %)與B*4601(13.59 %、15.8 %、13.33 %)則皆為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最常見HLA-B的對偶基因;原住民族群較常見的兩名HLA-B對偶基因則分別為B*4001 (25.11 %)與B*4801(12.23 %)。閩南與客家共同常見的HLA-DRB1對偶基因為DRB1*0901 (14.94 %、15.72 %)與 DRB1*0301(11.37 %、11.19 %);外省族群最常見的HLA-DRB1對偶基因與閩南、客家相同(15.66 %),第二為DRB1*1202,佔10.23%;DRB1*1101(11.80 %)與DRB1*1454(11.59 %)則是原住民族群中較常見的HLA-DRB1對偶基因。採EM(Expectation-Maximum)法估計3-locus單套型頻率,結果顯示頻率大於0.05 %的HLA A-B-DRB1單套型至多1294種。A*3303-B*5801-DRB1*0301 (>5.658 %)與 A*0207-B*4601-DRB1*0901(>4.282 %)這兩種單套型在閩南、客家、外省族群中最為常見;而A*3401-B*5601-DRB1*1502 (5.791 %)為原住民最常見的單套型,但此單套型卻罕見於閩南與外省族群,在客家族群則觀察不到。研究結果顯示在台灣四個族群中,HLA對偶基因與單套型具有高度異質性。族群分群採用主成份分析與集群分析分析HLA-A和-B或HLA-A、-B和-DRB1對偶基因頻率,結果顯示閩南、客家與外省基因同質性較高,而原住民為一較特殊的族群。
C型肝炎患者自体抗细胞周期抗体研究
作者:詹志伟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细胞周期 C型肝炎 自体抗体 萤光染色 抗核酸自体抗体 西方墨点法 
描述:感染HCV後自體抗體的生成與治療過程引發免疫反應的差異。因此本研究蒐集客家與閩南兩個治療成功率不同的族群C型肝炎患者血清,並以HEp-2細胞進行免疫螢光染色觀察客家與閩南兩族群螢光反應的差異和治療前後的變化,並進一步以ELISA和西方墨點法分析。研究顯示HCV患者具有特異性的細胞週期自體抗體,並可觀察到mitotic spindle fiber、centrosome、cleavage furrow、midbody等螢光特徵,且客家、閩南兩族群顯示有不同偏好的螢光反應。利用HCV core蛋白質的ELISA分析和HCV replicon細胞的西方墨點法分析發現治療前有高效價anti-core抗體以及anti-NS5A會有較好的治療結果。以紫外線誘發細胞產生蛋白質方式,發現HCV患者可能具有針對此類蛋白質的自體抗體。這些初步性資料可提供作為未來慢性C型肝炎新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与农村宗族:以赣南
作者:曾小锋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苏维埃革命 农村宗族 赣南闽西 
描述:,很大程度上决定苏维埃革命的兴衰成败。
本文以赣南、闽西为个案,以农村宗族为研究方向,试图就20世纪二十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和农村宗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赣南、闽西分别位于江西的南部和福建的西部,地处客家文化区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赣南、闽西农村宗族历经明清繁盛发展后,至民国时期,其总体上呈衰落趋势,但农村宗族组织保存相对完好,农民的宗族意识仍旧根深蒂固,农村宗族是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依据,对相关的学术史作了简要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归纳和提炼。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土地革命前赣南、闽西农村宗族的发展概况。笔者认为,赣南、闽西地处山区和丘陵,内有多条河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境内活动空间大,这对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空间。明代是农村宗族组织的初步形成时期,清代是宗族普遍发展和繁盛时期,进入民国后,农村宗族整体上有所衰落,但呈现跨地域的同姓联宗的时代特点,加之宗族本身具有强烈的姓氏界限和排外意识,这对中共在广大农村进行介入时无疑提供了复杂的社会背景。
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共对赣南、闽西农村进行介入的过程。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中共主要承担帮助国民党建立各级组织,开展工农运动的任务。为此,中共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农村组建各级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并开展了以“二五减租”为中心,包括抗租、抗捐、抗债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毅然举起反抗旗帜,领导各地农民暴动,随着暴动的深入,党又将革命斗争提升到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为目标的苏维埃革命。
第四部分阐述了在苏维埃革命冲击下农村宗族的分化及其对革命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苏维埃革命冲击下,赣南、闽西宗族组织分化为赞成、中立和反对三种不同的类型。赞成革命的宗族组织是苏维埃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对革命持中立态度的宗族组织是中共积极争取的对象,而反对革命的宗族组织则是苏维埃革命的阻碍势力,是中共镇压的对象。
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党对农村宗族的认识和改造政策。李大钊是党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家族制度的第一人,党对农村宗族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为了确保苏维埃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共对不同类型的宗族组织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并从经济、政治、社会意识以及宗族功能等各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改造。
第六部分总结了中共对农村宗族组织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实践证明,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对农村宗族的改造政策是正确的,党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区别对待,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坚持群众路线以及重建农村新文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由于中共认识上的不足和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出现一些过“左”的行为,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深刻的教训。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2002-2010年台湾主要报纸对客家桐花报导之研究
作者:连卜慧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桐花新闻 媒体报导 内容分析 扎根法 
描述:相關議題涵蓋之概念,以此理解桐花於台灣社會發展之現況、脈絡及其影響之意義。   本研究採質、量並重之方式分析,以質詮釋內涵,以量分析趨勢。就其分析結果顯示,桐花相關新聞中,「廣而告知」之訊息所佔比例甚重,並受政治氛圍之影響,且最後於新聞報導出現之概念,彙整歸納出之核心範疇為文化與符號意象、社會與族群、政治與政策、產業經濟效益、自然與實體環境、地方與節慶特徵,以及學習與永續機制等七大類。   總歸媒體對桐花議題發展之關注,乃歸結於土城市公所舉辦之桐花節及客委會舉辦之桐花祭而起,進而吸引社會大眾之注意力,在桐花意象深植人心的同時,各層面也相互交錯的影響著,並在多方面實質的具體作為上,逐漸出現連帶效果,帶動著「桐花」朝向一個系統性、永續性的架構之中。
1987-2008年台湾客家议题发展之研究:以客家杂志为例
作者:李雅婷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议程设定 客家杂志 客家运动 客家议题 
描述:族群的發展現況,並考量台灣社會的歷史脈絡與時代意義。在主題類目的建構上主要分成五大類,分別是:語言類、政治類、社會類、教育與文化類,以及其他類。在統計資料的處理方法上,則是使用次數分析,亦即計算其次數、百分比並進行排序與比較。為了能進一步理解報導內容在整個環境脈絡中的意義,也採取質化的詮釋分析分式,以了解客家議題的實質內涵。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兼採質、量並重的方式。最後的研究結果發現,語言是雜誌所關注的首要議題,其次為政治,文化與教育則是新時代關注的議題。次類目則是以選舉和廣播電視為討論次數最多。在客家議題的發展過程中,本研究歸結為客家運動帶動了議題的發展,且客家議題首先取得媒體議程地位,然後再發展為一般社會大眾所關注的公共議程,最後再進入政府議程中,而促使客家議題進入政府議程地位的主要關鍵在於選舉。